如果说,过去一个城市仅靠单打独斗就能一枝独秀的话,那么面向未来,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如何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在区域的整体能级。打造银川都市圈的意义也大概在此——抛弃单打独斗、“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”的发展思路和模式,在一定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联通发展、打通各种壁垒,才能增强地区创新力和竞争力。
这几年,银川都市圈推进力度有目共睹。无论是城际公交一体化措施下银川、石嘴山、吴忠三市的公交线路联网互接,还是西线供水、生态廊道建设的稳步推进,或是借助“互联网+”的春风逐步推进教育、医疗和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,多措并举之下,都市圈建设所要求的在交通、服务、市场等方面互融互通的运营效果,都在悄然显现。
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,推进城市间密切合作和区域一体化发展,最大的壁垒是行政壁垒,最大的制约是体制机制障碍。虽然很多人心里清楚,建设银川都市圈关键在于融合、协同,在于抱团发展实现“1+1>2”的效能,然而现实中,打破利益格局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,抱着“一亩三分地”想法、各干各的情况还是不同程度存在。
要解决这样的问题,当然需要干部转换思维,不过,加大外在推动力,比如,出台相关管理办法,明确对进度快、效果好、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给予奖补支持等,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措施。不管怎样,推进银川都市圈建设都有很长的路要走,想要有所突破,以后恐怕还得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,强化政策协同机制等方面多下下工夫才好。(贺姗姗)